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项目展示 >水资源保护

沙漠中的白杨

发布日期:2012-07-26 05:07:45  点击量:4184   信息来源:原创
沙漠中的白杨
                   ——访治沙老人王开福
 
文/李晨阳、孙悦    编辑/杨广辰   图/张彪
 
在甘肃省武威市以东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叫做王家墩的小村庄。如果没有人指点,你可能很难把眼前的这个绿树如荫,白杨遍地的村庄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联系在一起,虽然这里距离沙漠直线距离尚不足五公里!
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死寂的土地。干涸、残酷是它仅有的标签。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建立了开福农场,沉睡了许久的希望终于开始萌芽。
志愿者与王开福家人
 
是谁栽下了白杨?
栽下白杨的人叫王开福。17年前他离开王家墩村,在沙漠之中定居下来,开始了自己的治沙之路。17年之后,王开福成为居住在腾格里沙漠周边居民口中的传奇人物。
20世纪90年代,由于植被破坏严、风沙活动频繁,腾格里沙漠风沙线不断前移,使世代居住这里的人们“谈沙色变”。回忆起过去的情况,王开福指着一个个连绵起伏的沙丘说道:“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要啥都没啥,全是荒滩,沙漠。”
王开福最初住在王家墩村三组,但是由于是外来户,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在村里很受排挤。一气之下,王开福向政府打了报告,申请开荒治沙。之后王开福就带着老伴离开村子,前往沙漠开始了艰难的开荒生活。村里人也在议论:“定定(方言,即安稳)蹲着去,你吃这个苦干啥呢?”但是王开福觉得,不吃这个苦不行。庄稼人就是吃苦的。
开荒进行的十分艰难。最初的时候,道路不通,也没有水源,人在沙漠中无法定居。王开福就把家里的木头都拿来垫路,再用拖拉机从四公里之外的东大河运水过来灌溉。在开荒最艰难的时候,农场正好碰上93年5月5日的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黑风暴,王开福老人形容那场风暴说,即使两个人面对面,也看不清楚彼此。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开福打出了农场的第一口井。“有了水,人站住了,就开荒。”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当地人把沙丘叫“峦疙瘩”。这个词非常贴切的形容沙漠里“这里一个坑,那里一个疙瘩”的特殊地形。要开荒,必须先把土地平整下来,然后用耐旱植物梭梭,毛条等固沙,最后才能种地。
17年过后,王开福一共栽下了16万株树木,除了退耕还林的100亩地,王开福老人还自愿植树100亩。现在这个地方 “乱七八糟各种树都有,杨树啊,枣树啊,果树,沙枣树啊,毛条啊,什么都有。”王开福这样告诉我们。
污水治沙试验池
 
1000400
有了树木挡住风沙,王开福的农场渐渐能够种出粮食了。“刚平完的地,三年不出庄稼,只能年年种,年年种,慢慢的才能长出来”。
在这种“三年不出庄稼”的条件下,王开福把农场的规模扩大到了1000亩,一开始是老两口开荒,规模扩大之后,就采用承包的方式,雇人开荒。
但是正在农场发展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石羊河开始了流域综合治理,大规模的“关井压田”开始了,农业用水量被大规模限制。由于缺乏灌溉水源,王开福的农场由1000亩锐减到了400亩。但是老人好像对此毫不在意,当被问及剩下的土地怎样处理时,王开福平静地说:“没水了,就荒掉了。”
王开福开荒17年,只有近5年才开始盈利。每年农场产值200多万,但是大部分都归承包户所有,老人一家一年净收入只有2万多元。王开福一家至今仍有十几万的贷款没有还清。
就在农业用水严格受限的同时,村子边上几家工厂的工业用水却需求巨大,全圣纸业距离王开福家只有2公里,但是能够用100多米的深井24小时不停的开采地下水。
不过比起政策的改变,自然条件的改变似乎更加令人琢磨不透。
“地下水位每年都在降低,一开始一年降二三十公分,到现在一年要下降一米,以前6米的井就够了,现在要17米”王开福说道。
王开福不漏声色的谈到,水没了,沙尘暴也越来越多,以前人和沙漠基本都定住了,今年一场沙尘暴过去,沙漠就前进了三米。90年代的时候,一年也就五六次沙尘暴,现在一年要十几次,而且一直要刮倒大暑,之前可是一立夏就不会刮了的。
 
某纸业沙漠排污口
 
工业围村
王家墩村东边是荒无人烟的腾格里沙漠,在政府看来,这里是安置高污染企业的绝好地点,这样污水可以直接排进沙漠,既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又能够用污水治理沙漠。在这样的政策主导下,王家墩村旁边先后落户了金圣纸业、生化企业荣华集团两家高污染企业。
提起金圣纸业,居住在附近居民都憋了一肚子怨气。“这个地方一旦放污水,我们就遭殃了。大头蚊子又多,又臭。”
全圣纸业原来往沙漠里排污的那片土地,已经被围墙圈起来,作为荣华集团未来建设用地。在那里,几个巨大的金属管道从沙漠中探出头来,管道中空无一物,也不再排放污水。而之前排放的污水,在沙漠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污水湖泊。湖泊中间的草本植物已经全部死亡,周围栽种的灌木却生机盎然——这就是全圣纸业的日元贷款污水治沙项目的试验地。
但是后来荣华集团收购了这块土地,全圣纸业的排污口就随之北移,距离开福农场更近了,仅仅隔着一道沙梁。曾经有两次,污水漫过了沙梁,流进农场的土地,造成大量农作物死亡。
自开福农场向北一公里处,就能够看到全圣纸业的沙漠排污口,排污口隐藏在沙梁下,仅仅有缓缓流动的污水表明它正在开放。这里同开福农场用一道矮矮的沙梁和一道铁丝网隔开。去往排污口的路上,随处可见早已荒芜的“污水治沙”试验地,地上已经满是灰白色的硬壳,没有一丝绿意。
“现在种下的沙枣树,岌岌啊什么的,污水一放全部死掉”王开福老人说道,“而且污水流过的地方就种不成东西了,现在这个污水里面含有纸浆,就直接把人能囊(方言,粘稠)死,就是那个纸浆糊糊。基本过去之后沙漠就不渗水了。如果只是渗下去的水,植物吸上还行,但是一旦淹过之后就不行了。”
沙漠中的污水湖泊,随着沙丘起伏的地势,一个连着一个,如同无数黑色的斑点,附着在腾格里沙漠绵长的西沿。这是一片正在癌化的沙漠。
而另外一家传统的污染大户——荣华集团在原址时就由于污染过重而被挂牌督办,最后停产搬迁。而刚刚搬迁到王家墩村的荣华集团新址,距离王开福家只有几百米。
在荣华刚刚开建的厂区门口,树立着一个巨大彩喷,上面写着荣华集团循环经济工流程图——污水将被制造复合肥,废渣将用来制作饲料。荣华新厂将不会排放任何废水。
可是,这个承诺是否真的能够兑现?
 
未来:让儿子来接班
现在,王家墩村的人提起王开福,都会说: “王开福行,有本事,也不害怕吃苦,能干。”王开福笑着告诉我们,说他们“眼热”。
老人坚守沙漠已经17年了,现在不仅仅种植玉米还间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西瓜、辣椒。访谈的最后,提及未来的计划时,老人说:“现在就给儿子当家了,我们两个都老了。”
王开福老人的儿子是否能够和父亲一样,默默坚守在沙漠边缘,继续老人的坚持;未来的政策是否会对老人的农场进行更大的限制;新近搬迁的几个污染企业是否会让这个沙漠边缘的绿洲农场被污染包围?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答,我们只能够期待老人健康、长寿、好运。
 
2010年10月
Copyright© 2007-2024 绿驼铃  联系电话:0931-2650202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明仁花苑17幢4单元102室    技术支持:金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