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最新消息

“团购世界公民”,一线工作者说两句

发布日期:2021-10-15 23:10:06  点击量:1744   信息来源:原创

朋友圈有一篇名字很长的文章,在关注志愿服务和公众教育的朋友之间引起了共鸣。《当公益沦为海外名校的入场券,“世界公民”就成为可以团购的身份》(以下再提到,会简称为“《世界公民》文”)(有兴趣可点击链接查看文章当公益实践沦为海外名校的入场券,”世界公民“就成了可以团购的身份)——文中描述的事实过于真实——朴素的志愿精神变为利益交换的现状裹挟着公益行业的隐痛,让人不得不去认同文章的观点。同时,绿驼铃也凡尔赛的表示:我们所有涉及费用的活动(目前最深度的一周活动,连吃带住,收费也没有超过3000),全部是在绿驼铃协作之下产出的社区替代生计项目,经济收入直接归由社区所有;而长期参与这些活动,除了能体验不同乡村的风土人情,更能接受较为全面的自然和社会教育,如果稍加用心,还可以学习到一个公益项目完整的运作机制——专业性和系统性至少在《世界公民》文中提到的收费15000块的调研活动之上。我们的活动地点也许听起来没有没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那么有流量,但在祖国西北尚未过度开发的私享美景里享受一段短暂的时光不也很香吗!

什么是快乐星球?玛曲生态体验营告诉你

好,自夸之后,聊一聊读后感:

《世界公民》文里提到的“典型”是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暑期社会调研项目,收费15000元,瞄准的是希望对心仪的世界名校“投其所好”,突击积累公益实践经验的准留学生。现在市场上这样的收费服务不在少数,商业搭台,学生和家长唱戏,只求场面华丽,不求抱着同理心去解决社会问题,所谓的“受助群体”成了这场大戏里的群众演员。一场塑料的社会工作者cosplay之后,《世界公民》的作者对受助群体表示担忧。而另一边付出了高额学费的学生,也会自认为帮助了一群人、掌握了一项技能、获得了一种布施者的身份认同……诚然过硬的塑料砖也能敲开世界名校的大门,然而倘若这种自以为是的幻觉伴随着学生一起长大,显然无助于解决在学业、事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与“世界公民”的初心南辕北辙。




然而,为什么我们还在痛心疾首爱心变味、道德被践踏的时候,嗅觉灵敏的资本却盯上了这个本名叫做“非盈利“的行业?而且还轻松盈了利?

——市场有刚需!

消费者有这个刚需:学生从小到大,从来不知道社会问题是什么,即便学校偶尔组织了志愿服务,可供的思考空间也不大。好端端的长到了十几、二十几岁,突然那些世界名校冒出来要什么深刻的社会服务经历——我没有考过这个证书呀!抓瞎之中,留学服务中介和课外培训机构自然成了第一被求助的对象。也许在很多准留学生的心目中,这些高昂的收费相比于去实践社会公益的这根救命稻草,真的算不上啥。况且,富强起来的人民群众中,也有一小部分深信自己走到哪里都是甲方,即便是身处一个棘手的社会服务场景,也不能暂时放下身段(绿驼铃的工作人员就有过被当作旅行社导游、被提各种无理要求的经历)。高价的社会实践机会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迎合了他们尊贵的自我心理预期。


中介服务和课外培训机构有这个刚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多分一杯羹,拓宽产品线是个常用商业手段。无奈现在的课外培训,实在包罗万象,尤其是对考大学有帮助的各类课程,都被商家们把的死死的。可偏偏,与公益领域相关的几个核心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在校外培训界鲜有人涉足,面对这样一片清澈的蓝海,资本怎能不动心?一边动心,还一边会想:上次托福考试突击班收费30000,社会服务是个新课程,就先打个半折吧!


图片
图片

公益组织(不要不承认)也有这个刚需:据笔者粗略观察,热衷向社会公众提供社会公益体验服务的,有两种组织:一种是公司成立的公益组织,即上段提到的商业中介、培训机构,为了拓宽业务,索性自己出资注册一家公益组织,这样他们的中介服务就变成了“真正的“公益项目,还能有资格去帮助客户积累志愿时长。另一种确实是公益组织,现在我国公众还没有普遍形成日常捐赠的消费习惯,公益资金来源少,公益组织生存压力大,有些有门路的,开放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也是希望能够解决一部分资金来源问题。

那说了半天,都是无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No.1

首先,笔者谨代表绿驼铃,号召有远见的家长和少年们,让孩子从小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公益组织、从容不迫地去选择和参与有技术含量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在你升学和就业的时候,你所积累的公益经验,足以让你胸有成竹地去表达你的社会见解。

No.2

其次,对于来不及从小参与的考生们,请你们静下心来,去搜索各大公益平台网站,你所获得的信息,将指导你找到更真诚的社会实践提供者。或者,你可以选一个并非针对社会问题的志愿服务工作,比如,给大熊猫铲屎、在博物馆做讲解员、在养老院弹钢琴等等,用你的体力和熟识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别人,短时间内即可见效,并避免暴露过于稚嫩的社会认知。

No.3

最后,不能否认,即便是没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有权力去学习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说不定学着学着,心里就生出了社会责任感)。 这需要我们清晰辨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会议题相关教育之间的界限。希望(尤其是)商业机构和公益组织能够拿出点大爱,坐在一起,开发出专业的、边界清晰的社会实践课程,而不是混淆“捐赠”、“社会调研”等字眼,一边做着李鬼公益,一边赚取商业利润。这样的课程可以跟别的课程一样,坦坦荡荡地销售给有需求的消费者。参与各方明确分工,公益组织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赚到了收益,还可以部分反哺给实际的公益项目;受助群体也可以通过训练成为指导老师,协助学生去直面真正的挑战,也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一条出路。

Copyright© 2007-2024 绿驼铃  联系电话:0931-2650202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明仁花苑17幢4单元102室    技术支持:金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