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雅安庙圷 发现乡土中国
走进雅安庙圷 发现乡土中国
文/图 徐定艳
2014年末,据国家统计总局显示中国大陆乡村常住人口为618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5.23%。除了大比重的人口在乡村外,中国的乡村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说中国的根在乡村。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乡村也出现了如传统文化流失、留守人员、环境破坏等问题。
阳春三月,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的课程“发现乡土中国”初阶课程在四川成都、雅安举办,课程希望从人类学、社会学、博物学等多样化的角度,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和方法,带领大家重新审视和解读乡土社会,重新发现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以及这其间的珍贵价值所在。绿驼铃徐定艳有幸参加了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技术总监田犎老师主讲的第一期课程。
课程分为在成都举办的室内公开课和在雅安举办的户外实践课。徐定艳参加了主题为乡土中国的人文以及四川盆地的自然和人文背景的主题分享,系统了解了有关社会学与人类学、乡土社会、社区采风、四川的自然地理状况等知识,为后三天的户外实践课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户外实践课程在雅安上里镇庙圷村开展,吸引了来自四川、云南、广西、甘肃的11名学员参加,学员将用三天的时间通过访谈、绘制社区资源图、建筑测绘图及传统手工食品制作流程图、实地踏勘等方式来寻根中国乡土社会,发掘其重要价值,为自然教育更加落地生根打开一扇窗。
17日上午,经过三小时的高速奔波,学员及山水工作人员一行16人到达雅安上里镇庙圷村,同时这里也是广东绿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项目点,绿耕在这里已扎根服务三年,与当地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非常令人钦佩。首先绿耕的工作人员对庙圷的基本概况及绿耕在社区开展的工作做了简单的背景介绍,紧接着就带领我们做了社区认识走访。简单午餐后,田老师系统讲解了访谈及绘制社区资源图的相关知识,学员被分为两组后,很快便各自进入任务状态,分别讨论要绘制一幅怎样的社区资源图,作者所在的小组经过组员间的思维碰撞和讨论磨合,最终确定了以社区旅游资源为主题绘制社区资源图。晚饭后,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绘制建筑测绘图,很多人都是多年未提笔画图了,多少有些畏难情绪,田老师索性让大家以工具箱为例来了个现场写生,其实每个人都是能够完成的,让我们相信“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敢做,只要勤锻炼,必能生巧技”。
第二天是充实忙碌的一天,学员们分组开始进行走访调查,选择心目中那座最“特别”的老房子进行建筑测绘,用图画的方式留住一种乡土建筑文化。我们选择的是一座有着400年历史的老房子,也是庙圷村历史最最悠久的老房子了,目前的居住者是一位64岁的独居老人。小组成员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后开始分头行动,有做房屋历史访谈的、有做建筑草图测绘的、有做房屋尺寸测量的、也有做工作记录摄影的,很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都有着莫名的新鲜感。而下午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始着手依据讨论的主题绘制社区资源图,其实绘制社区资源图也是建立在访谈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的,贴心的田老师优先为我们做起了现场教学示范,只见他在和“金斯密达”对话的过程中,三两下就完成了一幅以社区水源为主的社区资源图,大家的崇拜感溢于言表,争相拍照学习。而我们小组通过细致的访谈也获得了大量信息,更深的了解了这个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村民们的生活,为了再次验证社区资源图的真实性和不断修正其中的内容,小组成员也进行了再次的深入踏勘,以求信息准确。晚饭后,我们开始学习绘制流程图,以庙圷酿酒传统为例,传统工艺和技术要点在田老师三两笔的简笔画下简约生动,妙趣横生,此时的作者只恨从小没有打好绘画基础,现在只有艳羡崇拜的份儿了…….
最后一天应该是我们大家过得最开心的一天了,因为这一天学员要通过请教村民“师傅”,学习如何亲手制作豆花和糍粑,小组在合作完成作品后,还要亲手动笔绘制传统食品制作流程图,将传统工艺保存在生动的画面中,流传于世。作者小组领到的任务是制作豆花,经过一系列的泡-磨-煮-滤-挤-点-晾等程序后,我们亲手制作的豆花终于问世了,同时糍粑制作组也在村民师傅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当大家吃到自己动手制作的传统食物时,那心里的满足感是难以形容的,我想也许这就是乡村和传统文化对大家的吸引力吧!而我呢,也完成了生平第一幅豆花制作流程图,虽然真的画的很丑,可是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满心欢喜啊!
下午环节是两个小组分别展示这两天的工作成果图,以及每个人的流程制作图解说,老师的点评和总结可谓画龙点睛,将整个户外实践课程与之前的室内公开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我们也再次明白了如何去观察、感知、体验一个真实灵动的乡村社区,如何将自然教育做得更接地气,如何让更多的人真实了解我们这片深爱的土地,找寻保护中国乡土的根。
短暂的发现之旅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才刚刚开始,绿驼铃也将继续扎根甘肃本土,等你来爱上这里,奉献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