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有这么一群环境青年——2010年绿驼铃年会演讲稿
发布日期:2010-11-03 08:11:38 点击量:3963 信息来源:原创
在甘肃有这么一群环境青年——2009年绿驼铃年会演讲稿
赵中 2010年1月3日
感谢大家参加2009年绿驼铃年会。从2004年到2009年,绿驼铃并不平静的走过了五个年头。借此机会,希望和大家分享绿驼铃的成长历程和我们的理想。
成长历程
2004——新生
一切从2004年11月4日说起,在甘肃政法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一群青年坐在一起,讨论着环境问题,分享着各自的经验,一致决定要联合甘肃的环保社团,成立甘肃的环保组织。像许多环保组织一样,我们选择了“绿”字头,用“驼铃”表明所在地域特征。这一天,便是一群环境青年在祖西北摇响“绿色驼铃”的起点。
2005——快乐环保
2005年,绿驼铃有了自己的网站,在黄河边一座18层高楼上有了一间不大却温暖的办公室,有了许多的环保书籍和资料……我在“绿驼铃2005年工作总结”写到:
作为甘肃环境青年交流中心,先后举行了绿驼铃例会、培训、座谈等环保相关交流共计二十余次。在办公室不大的空间里,来自各个学校和单位的环境青年们聚集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身边的环境问题,分享着从事环保工作的个人心得……
当时绿驼铃只是一个纯志愿者组织,每一位成员都有着本职的学业或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环保工作中来,也不曾拿过一分的物质补助,甚至电话费、交通费还要自己帖。但2005年是快乐的,从中小学环境教育、生态考察到一系列的环境培训,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快乐环保”。
2006——喜忧参半
2006年对于绿驼铃来说,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2006年上半年,绿驼铃搬进了固定的“新居”,再不用为房租和地址变动发愁。同时,绿驼铃也正一步步从学生环保社团向专业环保社团转变,活动由随机性、阶段性向计划性、长期性转变,内容也由单纯的宣教培训拓展到推动公众参与和倡导。
2006年的“5.29兰石化爆炸”事件在绿驼铃的发展历史中具体里程碑的意义。这是绿驼铃作为甘肃本土环境NGO第一次介入环境突发事件,虽然在尝试公众参与,希望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但绿驼铃“参与意义大于行动本身”。它标志着绿驼铃不仅仅着眼于传统的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而且开始尝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动政策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紧接着,绿驼铃申请到了“甘肃水环境项目”,为期两年。这是绿驼铃第一个长期项目,绿驼铃也得以聘用第一个专职人员。
但随后发生的甘肃绿色营一位大学生营员意外溺水死亡事件,对绿驼铃构成重创,快步发展的步子戛然而止。2006年7月,大学生绿色营在甘南玛曲考察湿地,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高富浪为救被困孤岛的一位大学生,不幸身亡。
在最灰暗的日子里,路明老师“无论多么大的困难,都会过去的”的话语鼓励我去直面挫折和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温波老师来信中引用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让我感受到了不是资助方而是亲密战友的关怀;王凤军律师的专业建议让懂得责任的意义;而胡小军用“将绿驼铃坚持下去是对高富浪牺牲的回报;绿驼铃是社会的,如果消失了是甘肃环保发展的损失”给予了我和绿驼铃坚持下去的勇气。
庆幸的事,绿驼铃最终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妥善处理了善后事务。该事故也成为促进绿驼铃加强自身管理和能力建设的契机。
2007——突围之年
2007年则是绿驼铃的“突围之年”。“绿地图”、“自然大学”、“保护甘肃水环境”等志愿者活动持续开展,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绿驼铃也终于获得了“合法身份”,在甘肃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至此,绿驼铃完成了一个从志愿者网络向社团法人的转变。而我也在2007年成为绿驼铃的全职员工,从“不务正业”变成“务正业”。
2008——回应本土
2008年绿驼铃经历了“保留兰州电车”倡导的失败。虽然绿驼铃完成了一份6万字的“建议保留兰州无轨电车”倡导材料,提交至甘肃省政府、兰州市政府、兰州市建委、环保局、交通局等相关13家单位;虽然网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市民支持保留电车;虽然绿驼铃和兰州市侨联提交了“政协提案”和“委员建言”,并获得兰州市建委“保留电车”的答复;虽然绿驼铃向兰州市政府、市建委申请公开“撤销兰州电车”决议和论证材料,向甘肃省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但兰州无轨电车还是改变不了被撤销的命运。在“保留兰州电车”网页中我最后写道:
我们以非常沉重的心情向大家宣布保留兰州电车已宣告失败,兰州的电车线网以罕见的高效率已基本拆除完毕。我们的力量太渺小,我们的声音太微弱,但我们已经尽力了…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比起四川大地震,兰州电车的灾难也许根本不算什么,但我们仍然坚信会迎来无轨电车复兴的那一天。这个网页将永远保留,供剩下寥寥电车城市保电人士参考,而这段历史也将永远被人铭记,孰是孰非历史将给出公正的判断!
在“保电”总结时,我们又不得不自我安慰“活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我们不能永远只是“象征意义”,而实现“实际意义”的途径之一就是回归本土议题,回归社区。
2008年,绿驼铃开始尝试以社区为本的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在甘肃会宁地区关注干旱、盐碱化、农药化肥污染和贫困问题,示范和推广耐旱抗盐碱有机作物,推动农民组织化建设,促使农民成为市场参与的主体,实现环境保护和生计改善。在甘肃文县参与灾后重建,通过推广草砖房、生态旱厕等生态建筑,减轻灾民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压力,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未来,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防灾减灾等项目,实现社区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2009——理性发展
2009年,在环境宣传教育方面,绿驼铃继续以“自然大学”和“绿色出行”为平台,组织登山、观鸟、徒步黄河、植树、清洁社区、城市垃圾调查等活动,为公众提供探寻自然环境、零距离直面环境问题的机会。2009年,绿驼铃在农村社区发展领域迈出了开拓性的重要一步,开展了许多尝试性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绿驼铃在甘肃中部会宁县的干旱山区和生态脆弱区,正在开展生态农业项目,在当地推广葵花种植、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合作社的成立;在甘肃南部文县地震重灾区,也在实施生态民居重建、生态小学重建、生态厕所建造和灾害管理工作。在黄河沿岸,绿驼铃仍在持续关注水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水污染企业的监督和公众教育,保护母亲河——黄河。
绿驼铃作为一家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的发展是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机构的重要目标。前两年由于机构生存、项目和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同志愿者的关系,2009年则是绿驼铃努力重构与志愿者和学生社团关系的一年。绿驼铃专职人员毕竟十分有限,又要同时实施多个项目,对志愿者发展的支持有时难免不周。希望各位志愿者把绿驼铃当成大家的绿驼铃,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同绿驼铃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绿驼铃五年来的工作也逐步获得了各界的认可,2009年绿驼铃获得了 “第四届中国青年丰田环保奖”、“2009壹基金潜力典范奖”等荣誉,被共青团甘肃省委员会授予“直属志愿者服务队”,绿驼铃的工作也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时代周刊》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2009年,绿驼铃完成了“2010年-2014年战略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优先领域。未来五年,绿驼铃期待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的理想
许多人在问:绿驼铃为了什么。一些朋友也给出忠告:环境问题远不是你们一代人能解决的。我们也在自问:我们的力量能改善环境吗,我们能看到绿驼铃愿景实现的那一天吗?
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答。
但无论如何,在甘肃确实有这么一群环境青年,被称为“理想主义”也好,或是“堂吉诃德”也好,在确确实实、一步一步得在为着一个理想而努力着……
他们声音微小,但不放弃呐喊;力量薄弱,但坚持努力;心怀伟大,正从卑微做起。
他们相信:无论做什么,或大或小;只要对社会有益,或多或少。
而我们的理想就是:每一个人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成为这一群环境青年的一员,用激情与纯真的爱国之心去捍卫着共同的环境。